競爭焦慮——始于童年的競爭很少有贏家
現在年輕的父母們普遍有焦慮感,這些焦慮可以說大同小異。比如,我能否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良好的教育?我是否有能力培養出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孩子?這樣,就會牽扯出很多具體的困惑:別人的孩子四個月就上早教班,我要帶孩子去嗎?如何選擇到一所好的幼兒園,如何擇到一所名小學,如何上一所不錯的中學,如何幫助孩子取得高考的勝利,如何讓孩子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
“70后”、“80后”兩代人都是在競爭中成長的,并仍在競爭中生存。他們絕大多數人目前沒有獲得經濟上的安全感,同時又懷有較強烈的成功動機。所以競爭意識已強化為他們的內在性,這種“天性”必會遷移到對孩子的教育中。再加上學校造就的競爭環境,社會倡導的競爭文化,“領著孩子去打拼”已成為他們撫養下一代的一種下意識心態。
人生并非完全不需要競爭,我們不否認競爭給人們帶來的成就感,能推動社會進步。但從教育的角度來講,競爭一定要守住兩個度,一個是心理程度,一個是年齡向度。前者說的是“適度”的競爭是好的,不要“失度”;后者說的是并非任何年齡的人都適宜參加競爭,老人和孩子的生活中就不該有競爭。因為他們是弱勢人群,體內能量本身就很少,競爭消耗能量,于老人來說會加速枯萎,于孩子來說會影響其正常成長。老人的競爭現在不是問題;而兒童競爭的問題則十分突出。家長們把自身的競爭心理和壓力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們從幼兒園開始就進入了賽場,要上文化課,開始有作業,要比誰聽話,比誰表現好。上了小學、中學,以考試為主的、名目繁多的評比幾乎控制了學校生活——反兒童心理、反教育的事發生得實在太多了!
社會心理學研究認為,競爭是挫折的重要來源之一。哲學家尼采說過:“競爭產生對自己的不滿意。任何對自己不滿意的人,隨時準備好了進行報復。”可以確定地說,絕大多數競爭對絕大多數孩子沒有成全,即使獲得了證書,其背后也往往潛伏著久遠的損害。在競爭焦慮氛圍下成長,并被迫進入競爭軌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無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于童年的競爭很少有贏家。

尹建莉
家長強權——最隱蔽但最鋒利的刀子
我最想說的是第三種困惑。它經常被人忽略或誤讀,所以一直不曾引起大家的注意。但從我這些年的研究來看,這恰恰是最緊迫、影響最深的一個問題,這就是“家長強權”。
在這一點上,我感覺必須把“70后”、“80后”這兩代人分開來談。區別是,“70后”自己扮演了強權家長,“80后”則因為獨生子女的身份及孩子尚小等原因,即使現在長大成人做了父母,仍是“被強權”的對象。
“70后”出生在文革結束前后,他們的青少年時期,正是中國社會急速轉型時期,市場意識撲面而來,迅速塑造了一代人的思維方式;同時,他們的文化程度又前所未有地高于前輩。他們自信有能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可是有關教育的科學與民主意識尚未得到普及。所以這一代人經常會以商業社會的思維方式,或是以技術思維方式來對待孩子。比如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要求孩子取得優異的考試成績,各方面嚴格要求孩子,家長的意見總是對的……總之,在生活中表現得很強勢。“家長強權”的本質就是對兒童自由意志的剝奪,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懦弱、逆反、沒有上進心等等。
這些年來,人們一談到現在孩子們普遍存在的問題時,都說孩子是被“溺愛”壞了。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歸納。這種錯誤歸納長時間以來深入人心,使家長們遲遲不能找到問題的癥結,甚至錯上加錯地更往前走。比如有人為了不溺愛,就更嚴厲地要求孩子,甚至打罵孩子。當然,這樣做的后果是肯定的,就是孩子更不如意。
其實,只要是正常的愛,給孩子再多也不會把孩子愛壞了,因為沒有愛就沒有健康成長。如果說有些“愛”會讓孩子變壞,那肯定不是“愛”,只不過是披著愛的外衣的“過度管制”。比如小到吃飯、大到上什么課外班或選擇什么專業,家長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來。“聽話”仍是我們在教育兒童時的核心審美心理。人們說“四二一”家庭格局有問題,不錯,是有問題,但問題絕不是孩子被愛得太多,而是自由太少。幾個大人管一個孩子,家長如果再說一不二地強勢,孩子身上得捆綁多少繩索啊?一個被太多繩索捆綁的孩子,怎么可能是一個幸福、健康、有出息的孩子呢?!
“自由”這兩個字,在我們的教育中還沒成為共識,公眾對它還有太多的誤解。每當我在不同的場合談到給兒童自由的問題時,總會遭遇質疑,而質疑者總會把自由理解為“放任自流”或“無法無天”。它顯示我們對自由的理解尚處于一個多么幼稚的階段。自由和尊重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當全社會都在談“尊重孩子”,卻在“自由”的觀念上出現盲區,尊重其實就變成一句空話。所以,年輕的父母們應該來一次自我思想啟蒙運動,重新理解自由,重新估價自由在教育中的價值。理解了人的自由意志在教育中何等有價值,在家長內心自會掀起一場“去強權運動”,這不僅是家長的進步,也是整個社會教育文化的進步。
而“80后”父母,基于前面提到的時代差異,且他們的學習意識更強些;或者由于他們的孩子尚年幼,強權的問題還沒有在這一代家長身上凸顯出來。但他們卻必須面對自己父母的強勢。因為這一代人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父母絕大多數是“50后”,到他們自己的孩子在近年出生后,父母都還年富力強。這些年富力強的“老人”們,自己年輕時只撫養了一個孩子,既積攢了一些帶孩子的經驗,又沒過足帶孩子的癮,所以在孫輩出生后,幾乎是毫不猶豫地一手包辦。在很多家庭中,“80后”父母成了配角,孩子除了吃奶找媽媽,其余事情爺爺奶奶都包了。長輩們在教育理念上固守過去的老習慣,甚至做得過分,又不肯去學習新的教育知識,也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這樣,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兩代人就會不斷發生沖突。很多年輕人陷于兩難境地,既需要父母幫忙帶孩子,又無法阻止父母對孩子破壞性的教育。
很多教育問題其實無關“政策”或“制度”,而是人性的問題。“家長強權”發端于個體,破壞力卻波及整個社會,它是最隱蔽但最鋒利的刀子,如果注意不到,就會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