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之三:提高教育者的素質,是保證教育運行良好的根本
我說的“教育者”主要指兩類人,一是在學校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二是所有的家長。年輕一代家長,必須認識到自己是個“教育者”——這樣一個角色,要求你不能簡單沿襲自己父輩的教子方法,也不能僅僅憑感覺去胡亂管教孩子。要保證教育的有效性,必須先保證它的科學性。
“70后”、“80后”家長看到“素質”這個詞時可能會很自信,作為文化程度高于前面任何一代人的家長,當他們的孩子出生時,他們內心對自己的教育水平多半會很自信。但事實上,作為教育者的素質和作為普通人的素質有時是會有出入的。現在,“80后”的孩子尚小,還看不出什么端倪,不少“70后”則已陷入痛苦和困惑中。我見過很多文化程度高、有事業心、自身素質不錯、對孩子也有責任感的家長,結果卻是把孩子“教育”得很糟糕。一個有文化的破壞者,其破壞力要大大超過沒文化的人。
面對自己辛辛苦苦制造的不理想的“產品”,很多家長無可奈何的歸納就是“孩子和孩子不一樣”,以此來為自己的失敗找理由。由此還衍生出另一個說法:適用于你的孩子的方法,不適用于我的孩子,孩子和孩子不一樣——以此作為拒絕學習的理由。
孔子說天下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所有的西方教育理論也都是建立在人的共同性這一部分上的,它研究的永遠是人身上體現出來的有規律可循的那部分。可是我們卻把這個概念錯誤地解讀為“孩子和孩子不一樣,天下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育辦法”——我在不止一個場合聽到一些人公然宣稱這樣一種觀點。說實在的,只要簡單推敲一下就可以發現,這種說法是多么令人匪夷所思。如果教育真的沒有任何規律,世界上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種教育方法,那么教育研究甚至教育本身還需要存在嗎,做教育研究的人都回家賣豆腐去吧。
我認為教育常常可以和醫學類比。一個醫生一生會遇到無數個病人,這些病人各不相同,但我們能因此就說人和人不一樣,沒有可以共同遵循的治療原理嗎?去痛片給黑人、白人、黃種人吃都可止痛,毒藥給哪種膚色的人吃了都會要命。人和人首先是一樣的,張三頭痛需要開去頭痛的藥,李四胃痛就開止胃痛的藥,只有笨蛋才會把張三治頭痛有效的去痛片用于李四的胃痛上。可這種區別,是張三和李四作為人的差別嗎,背后的醫藥原理難道不一樣嗎——所有的教育也是這個道理。
不要以為會生孩子就會做父母,就像不是穿了白大褂就會開藥一樣。現在,想做一個好家長,就要懷有“學醫”的心態,要去學習,要了解最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科學知識,這是幫助你解決一切教育問題的萬能鑰匙。
作為家長,面對兒童,面對教育,要有敬畏感。你是否能不斷地學習,不斷“從師而問焉”,決定了你自身的分化情況,也決定了你所影響的孩子的未來發展。正像前人所說,“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皆出于此矣。如果基礎教育改革和無數家長觀念的轉變能形成良性互動,教育的美好新時代就會出現。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