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及直接誘因是什么?
現在家長教育子女方面確實有一些問題,但我們不要以一種負面的心態來看待。哪個時代哪個國家沒有自己的問題呢?有問題是正常的,沒有問題才奇怪呢。
目前家長們面臨的教育子女的困惑,其成因是多種多樣的。分析起來,主要是這幾種:
一是社會轉型時期的生活結構變化。主要是市場經濟帶來的思維方式的改變。家長們很多的改變是被動的,過去沒有可以值得借鑒的經驗,自我認識是個緩慢的過程,遠水解不了近渴,而未來暫時還看不到。這時,如果個人的學習沒有跟上的話,就會感覺處于一種“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兩頭茫然的境地。這應該是絕大多數家長感覺焦慮的根源。
二是某些價值觀的影響,最典型的比如競爭意識。如果孤立地談“競爭”,我想它是個中性詞,有好有壞。但如果放到教育中,從一個孩子的長遠發展來考慮,它的破壞性大于建設性。我們現在卻把“競爭”當作褒意詞來崇拜,把它早早引入孩子的生活中。家長和學校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們身上的這種壓力又全部反彈給家長和老師,在惡性互動中,雙方都不堪負重。
三是國民素養的原因。我們現在一遇到問題,就急于來拷問制度。世上有完美的政策和制度嗎?沒有。再完善的制度到了笨蛋和壞人手里,都會變成壞制度。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切統治設施,不過是智慧與美德不足時的一個不完美的補救辦法。所以凡能夠歸功于政績的東西,其背后必定有更高層次的人的智慧與美德。”
我認為,錯誤的語文教育、在基礎教育管理方面淺陋的做法,都是降低國民素質的罪魁禍首。提高國民素質本來不是那么玄而又玄的問題,可現在很多輿論卻引導大家往太虛幻境中找原因找答案,動不動就“時代”、“政策”、“制度”的,板子總是打到空氣中。
語文教育的功能其實很深很大,遠遠超過我們常識性的理解,它不應該和數學、物理、英語等這些課程的功能并列。語文教育和所有其他學科教育的關系是果園和果樹的關系,而我們現在卻只把語文當一棵普通而孤立的果樹來對待,沒看到它對其他果樹,乃至對整個果園狀態的影響力。有人說現在的語文教育在嚴重損害國民素質,我認為這句話一點也不過分。
還有現在基礎教育管理問題,當下最尖銳的是教育公平問題。這個問題吵吵了這么多年,而不公平的現象卻愈演愈烈。事實上,“教育不公平”是個欲蓋彌彰的假靶子,背后真正的推手是人性的貪婪和市場的不擇手段,它反映的正是人的素質問題。
探尋一些教育問題時,不能僅僅停留在教育的框框里,教育和社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它的觸角會伸入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角落落,解決一個問題時常常會拔出蘿卜帶起泥。這些問題,有的是可以通過變革來謀求解決的,有的只能交給時間,交給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