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之一:不是更加西方化,而是回歸優秀傳統
在探究當下的教育時,我不止一次地被問到這樣的問題:如何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更好地接納先進的西方教育思想?
這個問題本身已有兩個錯誤的前提假設。一是認為現在家長們的一些困惑,是陳舊的傳統觀念所致,所以需要對“中國傳統觀念”進行拷問;二是認為我們之所以做得不夠好,是因為還沒有把西方先進的觀念學到手——似乎我們解決教育問題的出路就華山一條道:向西方學習。
而我針對這一問題想首先亮明的觀點是,中國傳統教育觀念其實非常先進,正是這種先進,使我們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一不中斷的文明。刀劍炮火曾使地球上一些高度發達的文明幾乎完全消失,一些燦爛的文化基本覆滅;而中華文化,歷經劫難,不但流芳千古,而且具有海納百川的吸收和同化能力。
拿我們公認的比較先進的現代西方教育思想來對比中國傳統教育,我們可發現,西方教育者在一兩百年前說的話,我們的祖先在兩三千年前就說過了。
“早教”的概念似乎是近年從西方引進的,而我們的祖先早就強調“教婦初來,教兒嬰孩”;現代西方教育思想特別強調給兒童自由的成長空間,家長不要對孩子干涉太多,我們的前輩對此觀念已概括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們現在學校大張旗鼓地引進西方的個性化教育,而兩千多年前就出世的“因材施教”四個字,說的不正是這個觀點嗎?還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和蘇霍姆林斯基、杜威等教育家崇尚閱讀、強調在做事中學習的觀點又是多么吻合。
傳統教育觀念,我們可以如數家珍地列出很多。從春秋時代的孔子,到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再到當代一些教育學者,他們的理論訴求驚人地一致,而且與西方先進教育理念并無牴牾,只不過是呈現方式不一樣。現代人對傳統思想不僅多有遺忘,而且經常錯誤地解讀它們。
比如“師道尊嚴”四個字,它幾乎被誤讀了一百年。其實它的本意是,教師應堅守師道,這樣才能有尊嚴。一個有尊嚴的教師才有資格成為學生的心靈導師,才能得到學生的愛戴。而師道又是什么,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能力,還是“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心胸和平等意識。這是多么寬廣而純美的為師境界,可后人卻把這四個字誤讀為師生間的不平等關系,理解為對老師權威的絕對服從。這是典型的歪嘴和尚念錯經,然后以訛傳訛。
傳統還告訴我們,“子不教父之過”,可現在,孩子一有什么錯,很多家長立即想到的是如何改造孩子,而不肯反思自己;傳統中“恭寬信敏惠”的五字處世原則,已被競爭至上、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取代;傳統中“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道出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育的漫長過程,可現在報紙上每天“三天學會寫作文”“補習半個月提高200分”的宣傳比比皆是,越是速成的越是受歡迎。
所以“中國傳統觀念”沒有對不起我們,中國傳統教育思想非常先進,是我們辜負了它。如果說我們現在確有很多困惑,不是傳統觀念困厄了我們,恰是我們拋棄了優秀的傳統觀念后迷失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