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翔縣柳林鎮宋村明德小學(在原宋村小學原址上擴建)
平時在報刊、電視等媒體上關心家鄉的發展變化,知道鳳翔縣已躋身全國百強縣之一,作為鳳翔人的我當然高興;昨天(2011.7.27)西安晚報報道陜西省重點示范鎮設計方案確定。陜西省將按照建設農民幸福家園和城市社區的模式和標準,打造30個重點示范鎮,力爭在3-5年時間使其初步形成縣城副中心,全省小城鎮建設的示范樣板。寶雞市要建4個重點示范鎮,鳳翔縣柳林鎮是其中之一。作為柳林鎮的后人,我雖已步入耄耋之年,也愿為家鄉的教育事業盡微薄之力,增磚添瓦。繼承先祖竇應昌為國育才的風范和品德。上次我們村修建明德小學教學大樓時我不知道,感到很遺憾。這次把熱愛家鄉、熱愛教育事業的心補上。
1948年,先祖已患病在身,對自己要求是:“喪欲速貧,死欲速朽。”把最后一點養老費用200塊大洋拿出來,在竇家莊祖居地修建竇氏祠(后為竇家莊小學),倡導尊祖敬老之風。出現了博士后等許多優秀的人才。
先祖一生以教育事業為宗旨,晚年任鳳翔中學教師,喜曰:“周而復始,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其樂無窮,余晚年得以重蹈文教舊業為榮。”
十一、 教育子孫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先祖取堂名曰“無逸堂”,其義是:勤勤懇懇,認認真真,勞作學習,不貪圖享樂安逸。這是先祖對我們做人基本的要求,也是我們的家風。常曰:“人遺子,金滿籝,我教子,唯一經。”
1948年底放寒假,我和弟竇嘉德回鳳翔看望祖父母。過了春節,快開學了,還賴著不來西安上學。爺爺就說:“我也舍不得你們,你們就在鳳翔上學吧!”我興高采烈的上了鳳翔縣中,弟弟上了儒林巷小學。年近八旬的爺爺居然給我們當起了家庭教師。首先給我們講“大計百年成,賢才宜早樹”,強調人一生早期學習受教育的重要性。“你們小小年紀正是讀書學習的時候,千萬不能荒廢學業”,一面說一面在庭院陽光下比劃著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道理。又講:“現在是民國了,男孩女孩都要上學,自立、自強,才能談得上男女平等。”這些啟蒙教導,使我永遠的銘記和懷念。并要求我們要學好學校課程外,還給我們加了一些國學內容,深入淺出的給我們講解《大學》、《中庸》、《論語》等有關部分。要求我們即要理解又要背誦一些內容,我有時背不過,他就親自給我們示范,背得滾瓜爛熟而且有韻律,他不僅講的好,背的熟,而且身體力行。他是我爺爺,也是我的好老師,更是一位出色的國學大師。他不停地宣講著中華文化,從北京到廣州,從南京到陜西,宣講著、宣講著。我想如果他還健在的話,一定會到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去講國學,宣揚中華文化!1949年暑假我和弟弟要來西安上學,祖父母也要回宋村鄉下去度晚年。為什么要回鄉下去?后來,我才知道鳳翔縣城唯一的住所,行司巷23號不是我家的房產,是典當的。到期了,房主要收回。我當時想爺爺也太純粹了, 1941年分家的時候也只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房子。想當年出生是在借住的半間儲土房子里面,現在為國為民操勞了一生,本應該有自己寬敞一點住處了,卻依然還是寒舍一間、兩袖清風。樂哉!質本潔來還潔去吧!我記得往鄉下搬的東西好像除了書籍還是書籍,拉了一大車又是一大車。我對祖父最后的印象是他坐在大車書堆旁,拉著我的手說:“昭德領著嘉德到父母身邊上學去吧!”大車向西緩緩地走動,祖父微笑著向我們招手,漸行漸遠……
我小時候經常聽村上的父老鄉親說:“鳳翔是鳳凰起飛的地方,柳林的西風酒好,柳林的人更好,我們村出了一位大學問家竇舉人,影響帶動了柳林周圍念書的娃娃多了,我們鳳翔這個地方自古是出人才的地方,鳳脈旺盛啊。”有的說:“聽說竇舉人當年在外跟著孫中山干大事,還當了國會議員,國會議員是干啥的?有的說:國會議員就是替咱老百姓說話辦事的唄!民國18年年饉,捐資辦學校等”像講故事一樣,一段一段的,滋潤著我幼小的心靈。
先祖生活儉樸吃穿從不講究,而且平易近人。對我影響極深刻的是我們坐車從縣城回宋村,我家在村西,到了村東他都要下車,也要我和弟弟下來,步行走過村子。見了老人、鄉親都要主動打招呼,問寒問暖。從這些平常事,看出先祖平民本色和平易近人的品德。夏收,先祖帶我們到地頭撿麥穗,一面拾麥穗,一邊說“糧食不可浪費,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說著拿起鐮刀,撒起了跑鐮。一位老者勸阻爺爺說:“歲數大了不敢撒跑鐮了”又對我們說:“你爺年輕時愛讀書,莊稼活也是一把好手。”我的爺爺真好,他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的規范著我們,影響著我們健康成長。以期“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1949年夏天鳳翔解放,解放軍進縣城,晚上露宿大路兩旁,不擾民,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幫老百姓擔水,打掃衛生等。爺爺說:“好軍隊啊!好軍風!”爺爺戴著老花鏡坐在庭院椅子上面,手里捧著《新民主主義論》認真的看著,圈點著、勾畫著,自言自語的說著:“是一本好書,得詳細看認真研究才行,看來中山先生的振興中華的遺志可以實現了”。在先祖的孫輩中,最優秀的數外孫芮德潤和內孫竇嘉德,他們和先祖相處時間最長,受益也最深,大有先祖風范,愛學習,有一股頭懸梁錐刺股的學習精神,一筆好字,誠懇樸實,尊老愛幼,工作認真廉潔,是群眾和領導公認的共產黨的好領導干部(已故)。孫輩還有竇崇德是優秀的機械工程師,竇培德是國家一級美術師等。重孫輩有竇永祥,竇重九,竇念九,竇鵬,竇程,竇寶九,竇龍九,竇自立,竇志強,竇志遠等個個出類拔萃。曾孫輩竇泰來等大有先祖遺風:勤學、奮進、自強,更有一種頭懸梁錐刺股的學習精神。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無逸堂”的家風在我們后代人的身上代代傳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