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重利的商業社會當中,王石不折不扣的理想主義者。記者王軼庶 圖
攀登第八峰 ——王石的夢
致敬詞
王石以自己的言行創造了財富中國的當代傳奇,創造了新商人的健康形象,傳達了商業文明的核心價值觀。成為中國奇跡和中國故事的生動代言人。
○2005年我出了本書,書名叫《第八峰》,七大洲最高峰我登完了,但是心中還有一座夢想的高峰,這座峰是沒有尺度的,這個就是如何把我的能力和盡社會責任結合起來。
○時代的變遷和我個人努力是九比一的關系,90%是時代的變遷,10%是個人的努力。
○夢想的本身就是一種沒法實現的愿望,它又可以使你處于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又和夢想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太現實的,但是你又在想著它。
○第一個是要有理想主義,至于做什么是其次的;第二個要有現實主義;第三個要腳踏實地。
○像我們國家一樣,在國際上有了影響,大家在乎你,當然你就要更多地,不僅顯示你的力量,更顯示你的責任。無論作為一個企業,還是作為一個個人,都是一樣。
□本報特約撰稿洪海
時代決定了我的夢
南方周末:您人生中有過哪些夢想?
王石:不同的年紀、經歷的夢想不一樣。今天覺得很好笑,我四五歲時候的夢想就是期望能擁有一塊吸鐵石,吸鐵石能隔著桌板讓鐵屑來回抖動,我當時覺得太神奇了。
上學之后每年寒假暑假都回老家,老家在遼西山區,那時候夢想就是在農村生活,我記得有一次暑假到期了就賴著不走,我姥姥好說歹說才把我勸回來了。
上中學之后當然夢想就很多了,給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海底兩萬里》、《魯賓遜漂流記》、《野性的呼喚》、《海狼》這些小說中主人公的生活,我期望有一天能像他們一樣天馬行空。
要說現實點,我當時就特別想當一個外科醫生,實際上這個理想也就在這幾年才慢慢過去。這個時代可能注定是成就企業家的時代,我也就成了一個辦企業的人。畢竟,個人夢想的實現和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
南方周末:到深圳之后是不是您的夢想有一些改變?
王石:到深圳之后就是創業,因為那個時候只有做生意,當商人。自己干什么不大清楚,想先賺點錢,既然是干了做買賣的行當,便開始學經營、學管理,就這樣一年一年走下來。等企業做得有一點規模的時候,想著自己少年時代的一些理想,就去探險,去冒險,到野外去。
1997年一個契機去了西藏,到了比較艱苦的青藏高原后,嘔吐,頭疼,睡不著覺。反而這種特別的人生經歷,喚起了我少年時代的夢想,那就開始登山,一直到現在。
我當兵的時候是在汽車團,汽車團旁邊就是航校,看著一架架飛機起飛就特別羨慕,到了1998年我又開始學飛滑翔傘,一飛到現在也飛了十年。兩年前又開始改飛滑翔機,到現在就覺得夢想在一步步地實現,還想著去航海,雖然職業不是自己特別想要做的,但覺得能得到社會承認,我也很心安。2003年登上珠峰是一個轉折。我記得很清楚,那年的3月底進珠峰大本營,到5月22日早上一點鐘就開始登頂,在這之前就一直很有信心登頂是沒問題的,但真的那天就要沖頂了,整個在到達頂峰的過程當中我都不相信———我現在是在向珠峰的頂峰上邁進,在8700米高度的第二臺階,正好那個臺階上去比較難,就在那阻塞住了,前面七八個隊員,有的隊員二十多分鐘才能上去,所以我們在后面等著。當時我印象很清楚,前面有一個隊員扭頭往回走,我跟著咬咬牙往前走,當時確實有點恐懼,當你感到生命隨時可能都要喪失時,這時你會把生命看得更重一些,而那時候前面大家可能都在等著誰先往后退,但是都沒后退,所以后面就跟著上去了。從珠峰下來之后當然你的夢想就不一樣了,面對困難,心態就完全不一樣。
到了2005年,當時覺得挺好,覺得事業上很成功,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探險也很成功。后來去了北極,由于一個契機知道了一個人在社會上他的能力和責任應該是結合起來的,既然你的企業很成功,個人探險很成功,應該在社會上的責任更大一些,做公益活動,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這個夢想應該是2005年之后才形成的。
做企業家并非初衷
南方周末:2005年之后您的夢想是什么?
王石:就是承擔社會責任,做更多有益社會的事情,珠峰再高是海拔8844米,七大洲也都有一個尺度的限度,但作為公益活動盡社會的責任,這個是無限的。2005年我出了本書,書名叫做《第八峰》,七大洲最高峰我登完了,但是我心中還有一座夢想的高峰,這座峰是沒有尺度的,這個就是如何把我的能力和盡社會責任結合起來。
南方周末:接下來呢?
王石:現在全球變暖,一個個人,一個企業應該扮演什么角色?簡單來說,過去30年發展到現在,是想不到的,未來30年還有很多不確定性。作為企業家,在這個不確定當中要盡到責任,這個責任能盡到多大,自己還是不清楚,但覺得應該是把它當成夢想繼續去努力。
南方周末:您曾經想過自己要成為一個企業家嗎?
王石:沒有,從來沒有,我剛才講曾經夢想成為醫生,曾經夢想成為偵探,也曾經夢想成為一個遠洋世界的海員,也曾經想成為一個戰地記者,我的夢想有很多,但從來沒有夢想成為一個企業家,當企業家完全是時代使然。
南方周末:您覺得自己夢想成真了嗎?
王石:有一些夢想成真,有一些只是一個夢想,實際上人的夢想有很多,一種是職業上希望成為什么,再一個就是生活中的狀態。
就我來講生活狀態只能說還可以。我覺得,夢想的本身就是一種沒法實現的愿望,它又可以使你處于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又和夢想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太現實的,但是你又在想著它。
南方周末:如何讓夢想變成現實呢?請您總結一下。
王石:我覺得第一個是要有理想主義,你可能當外科醫生,可能當偵探,可能當企業家,但是一定要有理想主義;第二個要有現實主義,要面對現實;第三個要腳踏實地。
南方周末:那么個人努力和時代變遷對于實現夢想來說,分別有多大作用呢?
王石:我覺得當然是時代造英雄,時代的變遷和我個人努力是九比一的關系,90%是時代的變遷,10%是個人的努力。
比如,如果我早出生20年,那在1956年的時候恰好是30歲不到,也就是剛大學畢業,那時候正好是反右運動,根據我個人的性格來講,無論我怎么努力,反正我是兩種人,我不會是中間派,我要不就是打右派的人,要不就是被打成右派,所以我個人努力和時代的關系是哪個大?
到了1980年代改革開放,我到深圳去,那個時代給我們這樣一些機會,我抓住了我努力了,也正是這個時代的變遷給我這樣的機會,所以我覺得是九一的關系,所以不要以為自己太了不起。
南方周末:剛才很有意思的是,您為什么這么肯定自己不會成為中間派呢?
王石:我是很努力想做一番事業,想出人頭地,這是人類競爭使然,可能有的人比較隨和就愿意隨大流,我是不會隨大流的,所以那樣一個時代當中我怎么可能成為一個中間派?
精彩才剛開始
南方周末:我們已經度過經濟危機這種說法您同意嗎?
王石:從去年第四季度中國的貨幣政策、經濟政策的刺激效果是不錯的,當然從局部來講的確是不錯的,尤其房地產今年一季度就開始反彈,但是也應該看到2000萬民工的下崗帶來了的影響,農村的影響現在還不能說像房地產那么明顯,經濟可以說是在復蘇,也不能排除可能這樣的貨幣政策對之后會帶來一些問題。
南方周末:那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是否已經實現了?
王石:過去的30年改革開放是經濟復興。現在談中華文明的復興為時尚早,雖然中國經濟在世界上很有影響力,但是提到中華文明可能更多想到的是中國菜、中國京劇、中國的方塊文字。我感覺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可能還不如韓國,現在談中華文明或者文化的偉大復興還為時尚早,可能還得再看30年。
南方周末:在您心目當中中國的價值觀和中國夢應該怎么樣去形容?
王石:我只能說中國現在的現狀,改革開放30年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現在就基本價值觀來講就是經濟主義。就我個人的價值觀和夢來講,應該靠自己的勇敢,自我不滿足,智慧汗水創造自己美好的生活,這是我的價值觀。我的夢想就是:在社會當中為個人、為社會創造財富,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南方周末:從您個人對于國家的期盼來說,您認為您生活在什么樣的國家里,您的祖國有什么樣的價值觀,什么樣的夢想才是一個讓您特別自豪的事?
王石:這個價值觀是由每個公民來組成的,就現在來講我們還是缺少公民意識,就是如何追求個人的幸福、個人的權利、維護個人權利的公共意識。從某種角度來講,中國現在缺少現代的企業。我記得在改革開放的時候提出四個現代化,叫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還有一個什么現代化我不記得了,但缺少觀念現代化、文化現代化。我覺得我們是需要補這一課的。
南方周末:如果給您選擇一個標簽,您會選擇一個什么樣的標簽來代表自己?
王石:我覺得是不行賄,把不行賄當個標識,對我來講更有現實意義,因為這個社會比較流行行賄,大家不相信在社會上不行賄也可以把企業做得很好,我是這樣說的,我也是這樣做的。
南方周末:您這一兩年思考最多的東西是什么?
王石:2008年對我個人、對萬科團隊都是很特別的一年;我相信對我們國家、對全球也是很特別的一年。但是具體說到我自己,簡單來說給我打回了原形。我以為我已經很成功了,我以為我已經不說了不起吧,也和了不起接近了。結果給我罵了,罵的一個什么都不是。這會讓你冷靜,而且覺得確實在這樣不可琢磨、不可確定的年代,我們確實有點,當然我們指的主要是我,有點頭腦發熱,有點夸大自己。我本來以為除了登山、探險、做點公益活動,好像企業也就這樣了。但是去年之后,我才知道精彩的才真正開始。
如果說我想什么呢,就想到了———像我們國家一樣,在國際上有了影響,大家在乎你,當然你就要更多地,不僅顯示你的力量,更顯示你的責任。無論作為一個企業,還是作為一個個人,都是一樣。從2008年對我的評價可以看到,實際上是希望我承擔更多的責任。
■小傳
1950年代生人,當過兵,念過大學,干過公務員。1983年闖蕩深圳,做飼料一年,再倒買倒賣四年。1988年,引資擴股,壓縮自我,成就萬科。恰逢地產熱潮,立于潮頭。
從商至今,講究商業倫理,不行賄不受賄,老實做人踏實干事;踐行公司善治,免親疏罷權謀,制度為綱文化為本。
事業有成之際,釋放自我,或忘情山水,或著書傳世。2005年心生頓悟,推己及人,投身公益。2008年遭人誤解,千夫所指,化壓力為動力,視禍為福,激勵前行。
■妙語錄
●“在80年代成功的企業家有一大批,很多人問王石成功的企業家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很多失敗了,也有很多退休了,但為什么王石仍然存在?我說很簡單,第一我比他們年輕,第二我比他們好學。”
●“從前我的字典里面是沒有‘妥協’這兩個字的,現在我們要嚴肅地問,萬科能不能學習妥協?因此在這樣的一個網絡時代,資源整合不是說聽誰的,或誰對誰錯,它就是一個互相妥協的場合,如果萬科學不會妥協,這種整合能力是不具備的。”
●“我從來不培養接班人,我是培養團隊,我是建立制度,我是樹立品牌。這個團隊怎么建立?我覺得團隊是綜合性的。團隊建設當中,需要把握的第一點是制度;第二,透明不黑箱;第三,規范不權謀;第四,要講責任。”
●“第一次登山時,特別擔心自己一旦睡著了就醒不過來……這時候你就開始考慮家庭、公司的事情,人生的終極目的到底是什么。考慮的結果就是:你慢慢地把過去不能直接面對的東西現在直接面對;而且你面對了并不是說你不怕死,而是你更珍惜,即‘我思故我在’;我怎么樣來好好地度過我存在的現在,回來之后,你會更加珍惜你原來所忽略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