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永圖說他既不是功臣,也不是賣國賊,只是代表中國做了一場談判。
龍永圖:“共贏”實現“中國夢”
致敬詞
龍永圖作為中國加入WTO的首席談判代表,以自己敢于直言的風格和打動中西的智慧,有效地促進了中國加入WTO的進程。他是中國市場化改革不可逆轉和中國經濟向世界經濟全面開放的重要見證人和直接推動者。他是市場經濟和國際規則有力的宣講人,是中國經濟持續展開與世界經濟對話的代言人。
●小傳
龍永圖,大順之齡。生于湘楚,長于黔貴。
而立之年先負笈英倫,后任職聯合國。
不惑之后奉調歸國,扎根外經貿部,其間擔綱中國入世談判。曾當眾流淚,恨歐盟之突變;更曾甩座離席,怒驅美國代表。千百輪全球談判,人稱“中國龍”;十余載青絲成雪,只為八個字———市場經濟、開放市場。
花甲之年辭別官場,創辦博鰲亞洲論壇,以民間身份,堅持立于連結中國與世界的思想高地。
●妙語錄
●我既不是功臣,也不是賣國賊,只是代表中國做了一場談判。
●溫室里培養不出真正的企業和企業家,政府也制造不出來,他們只能在市場里歷練而成。
●最大的保護就是開放。
●中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們還要再打幾十年工,可能還要做30年襯衫。
□本報記者陳濤
龍永圖是“文革”前的最后一批外語專業大學畢業生,他的一生跟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緊密相聯。
他以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而聞名,那場談判幫助中國真正跨進了全球化的門檻,并成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隨后他成為中國最有聲望的非政府國際組織“博鰲亞洲論壇”的發起人。
入世給中國帶來什么
南方周末:提到您的名字,普通中國人都會聯想到WTO。自從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以來,我們的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這其中WTO居功甚偉,中國從全球化中獲得了巨大的收益。回過頭來看,您如何評價加入WTO對中國的價值和意義?
龍永圖:應該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進程,實際上就是中國創造條件,參加全球化的過程。“與國際接軌”就是這個進程中出現的一個有代表性的口號。中國要真正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員,中國在經濟體制上,就必須和全球主流的經濟體制銜接起來。簡單地說,也就是中國要從計劃經濟轉軌為市場經濟。否則,中國將游離于全球主流市場經濟之外,那就很可能被邊緣化。“與國際接軌”的另外一個含義,就使得中國開放的程度和全球經濟開放的程度相接近。我們在開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談判的時候,中國的平均關稅曾高達45%以上,當時全球經濟的進口關稅,已經降到了平均大概7%-8%,發展中國家也就是15%。經過長期的努力,我們的關稅水平大大地降低了,這使得中國能夠以一個平等的、負責任的成員,加入這個全球化。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十年談判,實際上主要解決了“接軌”的問題。
南方周末:除了制度上的貢獻,在具體經濟活動中,WTO為中國經濟貢獻了什么?
龍永圖:加入WTO,我們獲得的最大好處就是,中國能夠充分利用全球的資源,包括自然資源、技術、資本和人才,來為我們的發展服務。從此以后,中國能夠利用全球化這樣一個平臺,來整合全球的資源。
一個企業也好,一個國家也好,它的競爭能力,不完全取決于它占有多少資源,更多地是取決于它整合資源的能力;而整合資源的能力,又更多地取決于它是在多大的范圍內、站在什么樣的平臺上,來整合資源。WTO給我們的這個平臺,幫助中國在加入WTO之后的幾年里,每年都以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三十的速度增加進出口,從而使中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國際貿易國之一,這對于我們中國過去七八年的發展,應該說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除了國際貿易,在吸引外資方面也是這樣的,由于市場的開放,使中國變成了全球最有吸引力的投資地之一,在過去幾年中,中國吸引了大量的外資,從而使中國贏得更多的技術、資金和人才。
更重要的是,隨著外資的流入,中國和外國之間的資金鏈、產業鏈都聯系到一起了,從而使中國的經濟和全球經濟融合的程度更大。堅定不移地出口
南方周末:有沒有什么是值得我們反思的?比如,它讓中國對外部市場產生了依賴。
龍永圖:在加入世界經濟之后,產生一定的依存是正常的事情。首先,我要澄清一下,中國對外貿易的依存度大約是20%到25%之間,而不是一些人說的70%、80%。如果真的有那么高,這次金融危機一來,對中國經濟的打擊將是毀滅性的,而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依靠或者說是充分地利用國外的市場,這是中國的一個必然選擇。如果僅僅依靠本國市場,那么,中國的發展將會慢很多。在國際比較中,中國擁有勞動力的優勢,我們用這個優勢去整合全球資源,這給我們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比如,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在全球范圍內,都是非常具有競爭能力的。
我認為,中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面,都需要國外市場,這一點不應該有任何動搖,我們還是要堅定不移地發展中國的對外出口。
另一方面,依賴是相互的。中國的出口依賴一些國家,那些國家的進口也同樣依賴中國。如果中國有一天不出口襯衫、鞋、箱包,可能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上,這些產品的供應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經過這些年來的全球化,在美國和歐洲國家,很多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沒有了,他們不可能在一夜之間,重新恢復他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所以說,這種依賴是相互的。
當然,我們要努力擴大內需,適當減少對國外市場的依賴。這次危機讓我們看到了,過度依賴外部市場可能會產生一些問題。不過,基于中國的國情,我們還要在相當長的時間,發展我們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這不僅僅對全球的貿易是一個重大的貢獻,也是我們發展自己的一條必由之路。因為中國還有幾億農民工,他們的文化程度不高,需要就業機會。現實地說,這樣的就業機會只能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才能提供。
南方周末:在現有的國際貿易秩序下,資本和商品的流動比較自由,而勞動力的流動則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中國恰恰是擁有世界上最為豐富的勞動力,這個貿易秩序是否對我們有一些不利?
龍永圖:用世界貿易的行話來說,你說的這個問題牽扯到服務貿易,還涉及到自然人、勞工的流動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還是應該采用現實主義的辦法。
跟資金、貨物的流動相比,人員的流動要復雜得多。它牽涉到一個國家的移民政策、勞工政策,而這些政策普遍被認為是一個國內政策。在WTO的國際談判當中,對于國內政策,一般在很大程度上,都尊重對方國內的政策。
當然,我們希望在WTO的服務貿易談判中,能夠增加自然人的流動,但是對于增加自然人的流動,還是要有一個實事求是的估計,它的發展速度不會像資金、技術、商品的流動那么快。
共贏,幫助中國贏得尊重
南方周末:作為中國加入WTO的首席談判代表,您怎么看自己過去的工作?
龍永圖:中國入世談判的進程,實際上就是中國改革開放歷史進程的一個部分,像我們這些人感到高興的是,我們參與了全球最大的計劃經濟國家,變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的歷史進展。我們親歷了中國從一個相對封閉的國家轉變為一個比較開放的國家的過程。能親歷這個歷史進程,對我們這一代的中國老百姓來說,包括我本人,都是非常幸運的。這個歷史進程奠定了中國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中國成為一個經濟大國,將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我覺得我們應該為這一點感到自豪。
南方周末:在離開政府部門之后,您又投身于博鰲亞洲論壇的工作,這個想法是怎么產生的?
龍永圖:博鰲亞洲論壇其實是入世談判的一個很天然的繼續。我們博鰲亞洲論壇的目的是,搭建一個開放的對話平臺,讓中國人以及來自全球的企業家、政府官員能進行一個平等、自由的對話。只有通過對話、溝通,才能加深理解;只有理解,才能夠加快合作。
在中國入世的談判過程中,我們接受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雙贏”。從一開始,博鰲亞洲論壇就把“全球共贏”作為一個最為重要的宗旨。不管對話也好,談判也好,甚至有時候爭論也好,我們遵循的共同原則都是“共贏”。因為,在這樣一個相互關聯的時代里,追求一個國家的狹隘的自身利益和民族利益,是不可能得到全世界的尊重的,你必須追求一個共同的利益。
南方周末:您的“中國夢”是什么?
龍永圖:我的中國夢,就是使中國不僅要成為一個全球的經濟強國,而且成為一個在全球范圍內受人尊重的國家。
關于經濟強國,我們已經做了很多的努力,在一個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必將成為一個經濟強國。但是要成為一個受人尊重的國家,那還需要我們做出更大的努力,也就是增強我們國家的軟實力,增強我們國家對外的親和力、吸引力和影響力。我們認真地承諾按照國際規則辦事情;認真地承諾,在我們和對外的關系和交往當中,遵循“雙贏”、“共贏”這些原則。只有做到這些,中國在強大以后,才能成為一個受人尊重的國家。我們知道,歷史上很多的世界強國,并不同時也是受人尊重的國家。我們中國要同時做到這兩點,這是我對中國未來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