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0年中國衛生總費用約占全世界衛生總費用的3%。
“我們用全世界3%的衛生總費用,基本解決了13億人即占全世界20%以上人口的基本健康和病有所醫問題,而3億美國人卻花掉了46%的世界衛生總費用。”饒克勤說。
這是對比鮮明的效果——
3年間,城鄉居民參加三項基本醫保人數超過13億,比改革前增加了1.72億,醫保覆蓋率提升到95%以上,超過預定目標5個百分點。
3年間,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初步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幾十年“以藥補醫”的現象開始改變,基本藥物價格比制度實施前平均降幅30%左右。
3年間,反映國家整體健康水平的一些重要指標明顯改善,孕產婦死亡率從34.2/10萬下降到26.1/10萬,嬰兒死亡率從14.9‰下降到12.1‰。
3年間,醫療衛生服務利用顯著增加,全國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由2008年的35.3億增加到2011年的62.7億,入院人數從11483萬人增加到15298萬人。
越來越多的人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從2003年到2011年,城鄉患者應到醫療機構治療而未治療率從13.1%下降到5.4%;應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從29.6%下降到17.3%;住院患者疾病未愈而自己要求提前出院的比例由43.3%下降到31.8%。
居民個人支出大大下降——2010年全國衛生總費用達19980億元,政府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從2003年的17%提高到28.7%,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從2003年的55.8%下降到35.3%,下降20個百分點。一升一降,意味深長。
短短3年間,立足國情,發揮制度優勢,中國逐步探索走出一條富有中國特色的醫改道路。
“新醫改正在重構政府與市場在醫療領域的作用,推進了民眾健康權保障的制度化。”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姚嵐說。
醫改效果如何,群眾最有發言權——國家統計局2011年滿意度調查顯示,城鄉居民對基層醫改的滿意度達到了87.7%,其中農村居民滿意度達到89.1%。
國際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刊文指出:“中國醫改正以悄無聲息的方式將醫保網與中國的13億居民連接起來。”
“雖然世界各國的衛生體系都在變革,但是中國醫改的步伐超過了任何一個國家。”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藍睿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