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救助是“底線”。3年間,為讓更多困難群眾得到就醫保障,我國擴大了醫療救助的覆蓋人群,開始將低收入重病患者、重度殘疾人、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等特殊困難群體納入保障范圍。2011年全國城鄉醫療救助總人次達8887萬,與2008年相比增長54%。3年間,全國各級財政共安排醫療救助資金376億元。
3年間,商業健康保險得到積極發展。2011年共有近百家保險公司經營健康險業務,保費收入達691.7億元,同口徑比2008年增長39.4%,放大了基本醫保的保障效果。
“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3年醫改,從一開始就確定了這樣的路徑圖。
3年間,基本醫療保障水平大幅提升。新農合政府補助標準大幅提高,從2008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2012年已提高到240元;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從2008年的54%、48%均提高到2011年的70%左右。
3年間,中央投資630多億元支持了2233所縣級醫院、6200多所中心鄉鎮衛生院、2.5萬多所村衛生室、2382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設。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逐步健全,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高。3年間,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探索推廣,目前已有41.5%的城市在轄區內推行社區全科醫生團隊服務和家庭簽約醫生服務……越來越多的人在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雛形初現。在北京,基層占就診總人次的比重從5%提高到42%;在深圳,基層醫療機構門診總量占全市總量的63.3%……
3年間,通過對超編人員給予妥善分流安置、實行全員聘用制度、建立綜合考評機制、實行績效管理、落實基本藥物制度補償機制,新的運行機制在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初步建立。
“這3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投入最多、建設規模最大、條件改善最明顯的時期。”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孫志剛說。
3年間,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有序推進,17個國家試點城市、37個省級試點城市、超過2000家公立醫院開展了改革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