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以來,我國外貿貨款結算速度有一定改善。出口收匯率和進口付匯率總體均有所提高,2010年上述兩者分別為90%和86%,較2001年分別上升11個和16個百分點(見圖2-2)。其中,絕大多數年份出口收匯率都高于進口付匯率,表明我國企業進口付款速度基本上都慢于出口收款速度。只有國際金融危機期間,境外交易對手資金緊張,對我國進口的付款要求提速,同時我國出口收款難度有所加大,使得2008年二者基本相當,2009年出口收匯率更是轉為多年來首次低于進口付匯率。由于出口收匯較快、進口付匯較慢,過去十年間,除2008和2009年外,其他年份貨物貿易跨境收付順差均大于進出口順差,2010年差距達到279億美元。
企業進口付匯率相對較低體現了企業延遲進口支付的負債經營傾向,這也符合境內企業高負債的經濟特征。近年來,人民幣升值預期較強(見圖2-3),部分境內外關聯企業之間在貿易發生后,境內企業采用延遲對外支付的方式(相當于從境外交易對手融資),待未來人民幣升值后以更合適的匯率購匯,節約財務成本。同時,部分企業在境外融資成本較低的情況下,通過銀行遠期信用證、海外代付等方式,從境外機構融資后先行支付,一定時期后再購匯償還融資。
2. 貨物貿易結售匯
貨物貿易也是銀行代客結售匯的主要項目(見圖2-4)。2001-2010年,貨物貿易結售匯總額占銀行代客結售匯總額的72%,貨物貿易結售匯順差占銀行代客結售匯總順差的72%。尤其是2009和2010年,貨物貿易結售匯順差在銀行代客結售匯順差中的占比分別為90%和83%,較前幾年明顯提高。我國企業出口結匯率一直高于進口售匯率,反映了企業外貿中賣出外匯傾向較強,買入外匯意愿較弱的特點。出口結匯率相對較高,一是由于企業出口收款速度有所提升;二是因為2005年以后隨著人民幣升值預期增強,企業出口所得外匯的結匯意愿總體呈上升趨勢,2010年出口收匯結匯率較2005年提高5個百分點。進口售匯率偏低,一是由于十年來我國企業進口付款速度雖總體提升,但大部分時間慢于收款速度;二是因為我國企業支付進口時購匯意愿降低,2010年的進口付匯售匯率較2001年低13個百分點。在進口售匯率明顯偏低的情況下,企業貨物貿易項下結匯規模較售匯高出許多,使2001-2010年貨物貿易結售匯順差一直高于進出口順差(即“貿易順收大于順差”)(見圖2-5)。其中,2007年兩者差距達到855億美元的較高水平,當年人民幣升值預期也位于歷史高點,中美負向利差開始縮窄(見圖2-3);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人民幣預期由升值逐漸轉為貶值,貨物貿易結售匯順差和進出口順差的差距較上年下降64%。